《富春山居图》案例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又名坚,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道人。他出生于江苏常熟陆姓家中,幼年父母双亡,被浙江永嘉黄姓收为义子,当时他的养父已是风烛残年,得到义子非常高兴,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于是,他便起了“公望”和“子久”的名和字。
    黄公望的绘画首先是从传统入手的。他学习了唐代王维、五代蓝源、巨然的笔法,然后融汇贯通。同时,他又得力于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细微的观察研究。青年时期,他居住常熟虞山,领略山水四对阴界、晨昏变幻之景观。中年卖卜松江,浪迹江湖,从千岩万壑、风雨激流中汲取家材,晚后又深人浙西名山富春,时常登高楼望云吸出没,领略江山钓滩之胜,使他的画笔得心应手。黄公望的作品真实耐看,变化无穷。后人赞日:“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益峰,越深越妙。”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后代的鉴赏家将此图比之晋代王彼之的兰亭序,可见此图如何为人所重。
        这卷历史上的名作在数百年的流传中饱经抢桑,数易其主,曾险遭火殉。明末传到宜兴吴洪裕之手,吴病危之时,竟以画卷投火为殉,幸其后人吴静庵及时抢救出,但起首数尺已化为纸灰。尔后,此卷又经重新装裱分为两段。前一段几经辗转现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一段早年为清宫收藏,全国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前后两段至今不得完璧为一。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长二丈有余,纸本。作者用水墨谊染略施效擦,描绘了富春一带秋初的景色。画面上秋山疏树,野水渔舟,亭台村舍,丛林飞泉,景致多变,意味无穷,使人应接不暇,有若v身富春江岸之感。画家笔下的富春山水,景色幽邃,呈现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后世鉴赏家曾这样描述作品:“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飞动,与世间流传盈石重台、林搓丛杂、短效横点的作品完全不同;脱繁简之迹,出畦径之外,尽神明之远,发造化之秘,极淋漓双渺而不可知之势。”明末山水画家曾临写此卷,并说“展纸如烟泛空碧,笔峰抽攀为云冤,迄今散落在人间,长松新石出秋山,不知老人年九十,此心犹落孤松间。”据卷后作者题跋,黄公望创作此卷时已年近80岁。他经常携带笔墨沿着富春江一带游览,充分领略江山渔钓的生活和江岸平淡天真的自然风貌。每见到好的景致,老人便立即展纸画下来作为画稿,边写生,边创作,前后用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一不朽的巨制。
        由于黄公望在山水画方面的重要成就,被薄为“元四大家”之冠(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琪),并深受元后文人画家所祟拜。清初六大家之一的王趁台专学黄公望浅绛山水,时称独绝。他认为“大痴画以平淡天真为主,有时而敷彩灿烂,高华流丽,俨如松雪,所以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段落高逸,模写潇洒,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其间。”黄公望的山水画由于多得大自然的陶养,构图上往往能自出新意,“如老将用兵,不立队伍,而颐指气使,无不如意。”在笔里技巧上,黄公望创造出在易吸水的宣纸上用干笔玻擦点染的新技法,后人称“大痴笔触,完全以草制奇,所以多变化。他的画面的纵横气势,使人有雷雨交加时的感觉;他的林壑位里,云烟值晕,都系学得到,而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荒率苍莽之气,则不可学而至也。”清代美术史论家张浦山认为:“其孩擦之长披大抹,似疏而实,似漫而聚,得北苑法外之神,所谓脱化浑融也!其位置之平淡远近,若人人能之,而实无能之者,所谓不落畦径也!其水晕墨彩,不设色而使墨自具五彩者,所谓神韵超轶也。”从以上诸家的评论中可以看出黄公望在山水画上的重要贡献及其作品受人珠重、喜爱的程度。

本文由北京标志设计公司发表  北京vi设计http://www.bj-c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