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颜料与着色技法

上一篇我们讲了:绘画的设色方法http://www.bj-cl.com/html/20130801/2812.html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画的颜料与着色技法。

    

    中国画颜料大都是透明色,矿物性颜料和植物性颜色在正面可以互相覆盖,背面也可以衬托,这样得到的混色效果比两色直接调和更加鲜丽。在底色上加矾后再罩,底色不易泛上来,遇水也不易溶化。

各种色相颜料的用法如下:

    朱砂:朱砂鲜艳而没有火气,染大红以朱镖为底,用淡胭脂染数遍。朱砂也用曙红打底,上明矾后再用曙红染数次,比胭脂更觉鲜艳。画人物、花鸟可先用粉红打底,再以朱碟薄染,花青上染朱砂可成鲜紫色。

    石绿:石绿用于正面纸上时,只宜淡涂不可厚涂,以草绿染罩,如要色彩浓厚,背面也可填衬一层石绿色。画花卉植物,先以花青勾染,上矾后再用石绿罩染。花青重的地方石绿应薄,上矾后再罩草绿,为避免遮盖用笔,正面用草绿,背面衬石绿,然后根据需要在正面薄染一点石绿。

    石青:石青多用于山石的阴面和山顶尖部,以花青打底,加上石绿,上矾后加头青,最后罩一层花青。画山石树木天色,先用墨或花青染出浓淡深浅,再薄薄涂上石青。

    花青、储石用法:花青、褚石需淡染.不能浓种现象基本上延续到唐代。山水、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画科,但两者所起的社会及认识作用都不那么直接,同时在陶冶感情和引发情趣方面却很有特色,促使人们认识和注意到绘画的审美功能的存在并引起重视。因此.到山水、花鸟画兴起甚至取代人物画主流地位之时,畅神悦情快人意等论述就逐渐占了上风。

    当然,上述这种转变只是中国画用色演变的起因,具体而直接的根由还在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所谓文人画,是由于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兼事绘画而逐渐形成的。文人画家们既能文又能画,而且书法水平也很高,在绘画创作中自然地把文学(诗)、书法与绘画揉合在一起,创造了诗、书、画合璧的独特的绘画形式。文人们之于绘画本来只是兼事,把图画当做抒发感情的手段,甚至作为墨戏。倪云林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成为文人画的代表宗旨。到元代,佛、道两教的出定厌求无为等观念渗透到美学思想中,这样,清淡的水墨写意画就成了最理想的表现方法,十分符合文人画追求的以素净为贵的艺术境界。中国画重墨轻彩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迫溯出创作思想上的成因。

    虽然随类赋彩早已作为一种完整的而带有支配地位的法则被提了出来,它的内涵并不是仅在写实意义上的,而只是从属于气韵生动这个更高层次文化观念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不受具体时空的限制.特定的光色关系从中消解,就大大削弱了中国绘画对色彩的依从性。也正因如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写实意义反而越来越趋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