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再现性的艺术

    再现性绘画注重的是画面描绘的精确性,强调的是所描绘物象形体、质感的通真性,有时甚至会达到乱真的地步。虽然随着不重形似的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等,仍然休现着绘画这一特点。与再现性绘画相反,表现性绘画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

    绘画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梦境、幻境。有些表现性绘画可以没有描绘的准确性、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但是,再现性与表现性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单一存在于绘画之中的。只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绘画的表现方式会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不同风格类型的绘画分为再现性绘画和表现性绘画。

    例如,西方传统绘画更加注重画面形象的具体逼真。艺术家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要目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这种艺术可视为再现性绘画或模仿性绘画。

    由于再现性绘画所呈现的图像与人们视觉感知的现实世界相近似,所以在欣赏此类作品的时候,多数人喜欢把画面形象同客观物象进行比较,并通过参照形象的比例、形状、结构、色彩、特质、时间、视角、环境等,来感受面前的艺术世界。然而,艺术创作并不仅此而已,即便是侧重写实再现的绘画,也会因为艺术家对于点、线、面、形、色等纯绘画语言的不同强调,表现出带有主观色彩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形象。因此,欣赏再现性

绘画艺术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对形象的自然性的简单对照上。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为例,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型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其形象所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除了准确的形体刻画外,那些生动、奔放的色彩和强劲有力的线条更具有视觉越撼力。即便是强调写实的古典主义,也常常在表现事物的时候不自觉地加人艺术家的主观因家。例如,19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年),他的油画有一种典雅气质,同时画面中透出几分明快的、

清新的气息。安格尔对于色彩的运用有特殊的方法:他喜欢用很强烈的、鲜艳的、夸张的颜色强调所表现的形象;他十分注重表现中间调子、各种中间色以及各个颜色平涂块面的和谐一这使他的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又不失古典主义的宁静典雅。此外,安格尔对素描十分重视。他曾说过:家描包括了除色彩以外的一切,线条就是素描,就是一切。这也足以看出他心目中线条和色彩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他的代表作品,如《莫阿特夫人像》、《土耳其女奴与宫女》,不仅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而且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人物形象的感人魅力。在《莫阿特夫人像》这幅画中,人物天真活泼而又优雅的气质表现得琳演尽致。这不得不归功于色彩在画面中的作用。安格尔为了更好地表现贵夫人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除了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外,人物的色彩则运用强烈的、鲜艳的、纯度较高的对比色。背景深灰的镜子与人物的鲜艳色彩也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与衬托作用。这样的色彩搭配既突出了人物性格,也增加了华丽、商贵的感觉。

    与安格尔同时代的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他的作品也是写实性的、情节性的.他的成就也是在色彩的独特性上。他用色强烈奔放,突破了自然色彩的制约,更强调色彩的表现性、情感性、生动性。另外,他的笔触也更加自由、奔放、有流动感,增强了艺术的魅力。

    再如,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年)的被奉为构图经典的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为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暗藏于画面中的透视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耶稣的形象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达·芬奇把透视点定在耶稣的头部,房屋的结构线引导着观者的视线通往耶稣身上。这种运用构图来强化画面效果的方法.成功地突出了主体,吸引了观者的注意,从而表达了中心内容。    与再现性绘画长于描绘、注重表现现实生活相比,表现性绘画更多的是用变形或非具休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是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眼、脑、手的创造性组合,用艺术家的主观意志将点、线、面的形式组合成艺术形象,这也正与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诗言志诗缘情的具有表现性的美学思想相类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中国的水里写意画都可视为表现性绘函。

    通常,在表现性绘画中,现实因素不再成为绘画形象的标准,而是通过改变客观物象的形与色达成夸张的效果。艺术家在创作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处理构图、形象、色彩,为了达到一种需要,可以不顾客观对象、自然规律。然而,即便如此,表现性绘画不仅注重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还跟自然形象有着较多的联系,表现性绘画中的点、线、面、色彩常常是由自然形象提炼、加工而来。

    一般来讲,在欣赏时,应多去体会画家的意图,必要时应对作品及a家作应有的了解。当然,对于多数表现性绘画而言,我们纯粹地从绘画语言就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

    西方表现性绘画艺术大师如凡·高、蒙克、达利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例如,蒙克的《呐喊》,画中近处是一个极度变形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头部只是一个光秃的例葫芦形。人物似乎处于某种压抑的、惊恐的心理状态下,依稀可辨的扭曲的身姐和手也只是简约的外形。整个形象由于过度变形,我们不能用写实性绘画的标准去衡盈画的是不是一个人。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变形、夸张的形象处理,画家很好地将恐俱紧张的气氛传达出来。画中

的其他人物,头部边缘是旋涡状的深紫色和播红色线,天空是大面积的红色等,都是一种令人躁动不安、窒息的搭配。桥上的扭动的色线又造成了一种不安定性,桥尽头是两个形子般的人形我们无法通过细节判断这些是什么形象,但完全可以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一一一人的一种被压抑、心理负担沉重、对前途感到迷茫、精神处于崩演边缘的心态。这依核于色彩、线条等纯绘画语言的表达。

    法国印象派后期画家凡·高的作品就是表现性绘画的很好例子。其中,他的《星空》这幅画,用扭曲的笔触、色块描绘夜空中流动的云、星星和月亮的光晕。树木、远山和房屋也是用类似的色线去表现,整个画面造成一种极其强大的运动感。凡·高的色彩搭配以对比色为主,他最喜欢用黄色,这使他的绘画常常给人一种强烈的赚动感。这实际上与面家的情绪、心态有关,画家正是通过运用主观的色彩表达出与命运、自我抗争的精神。凡·高后期的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总之.无论是再现性绘画还是表现性绘画,都不是纯客观地描攀现实,而是融注了画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即使是最写实的绘画,也要求画家在攀写客观现实时,不是单纯地掇取和反映,而是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技巧加以主观的表现,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绘画家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受、理解和评价中,势必融人个人的修养、气质、性格、情思、才能等主观因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再创造,以概括化、个性化的外在造型抒写内心世界。即使是现当代的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仍具有绘画的这些家质。

更多详细信息,请资讯北京画册设计公司  设计公司http://www.bj-cl.com/